close


最近在電視上又看到(雖然我有DVD),來講一下裡面有關閾下知覺的東西。

這部電影跟心理學很有關係應該是人盡皆知,不過可能大部分人注意到的是多重人格的部份(解離型人格疾患),而忽略掉這部電影大量運用的閾下知覺。

要談閾下知覺,可以先說什麼是「閾」,閾可以看成是一種界限。例如絕對閾代表的就是,外界刺激如果超過這個閾值就可以被知覺到,而差異閾代表的是,不同的外界刺激差異量超過這個閾值就可以被知覺出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測量一個人手心觸覺的差異閾,可以用兩根牙籤按照不同的距離同時刺激受試者手心,如果兩根牙籤的距離從0mm一直到3mm都只能被知覺成同一點,而距離加大到4mm 時就可以感覺出是兩個點,那麼4mm 就是這個人手心觸覺的差異閾。

對電影來說,重要的當然是視覺上的閾值,甚至可以說,電影之所以可以被知覺成連續動作,都是依賴片格間的呈現時間短於人類視覺的差異閾(當然也加上視覺暫留)。

那麼所謂的閾下知覺,就是低於我們閾值的刺激,雖然我們意識不到,但未必無法發揮影響力。

在鬥陣俱樂部裡,導演不僅將閾下知覺的概念用在電影本身,他也在電影中介紹了這樣的知識。例如當布萊德比特所飾演的泰勒介紹他閒暇時的工作時(電影剪接),提到他會把一些色情電影的片格接進一般電影當中。一格所佔的時間約是1/30秒,不注意的話會「看不到」,也就是閾下,但是導演接著將鏡頭帶到觀眾席,呈現出觀眾臉紅心跳的表情,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閾下的刺激也許無法進入我們的意識,但它並非全然無用,它仍然會對我們的行為或動機產生影響。

七○年代的美國電影就曾經大量將爆米花的片格剪進電影中,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看見爆米花,可是爆米花的銷售量卻大增,因為這樣的手法涉及道德問題(有在非自主情形下操控他人行為之嫌),後來也被立法禁止了。

鬥陣俱樂部中泰勒第一次出現時便是以閾下知覺呈現,那是在睪丸癌團體時,泰勒的身影以極短的時間出現在那個胖子身邊,很多人並不會注意到這個片段,不過事實上它呈現的時間還算稍微長了些(為了讓觀眾發現),否則應該更不容易被注意到。

諸如此類的手法我最早是在「大法師」片中發現,出現在好幾個地方,清一色都是一些可怕的臉之類的畫面,不過呈現時間極短極不容易被發現,可以說是完全當作是閾下刺激在處理(並沒有希望觀眾發現的企圖),如此一來這樣的畫面會在觀眾潛意識中留下什麼印象發揮什麼功能就很有趣。

不過完全的閾下刺激可能真的會有道德爭議,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居然有東西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發揮作用,這如果運用在選舉廣告中就真的很可怕,呃∼說不定早就一直都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