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次帶大學部的一門課,談到有關生涯發展的相關經驗,在我
設計的一連串問題中,有一個是問到在過去的生命中,你曾經做過
什麼樣重大的抉擇?

這個問題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的答案會是:「決定念大學。」

這樣的答案之所以會重要,是因為它是從「決定不念大學」這樣
的思考中轉變過來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轉變,我就不會成為現在的
我,也因此凸顯出這個決定的重要性。當然,我並不排斥成為別種
樣貌的我,不過既然已經成為了現在的樣子,也只好從這樣的現實
中去尋找曾經改變生命走向的時空焦點。

我是個始終都不能適應臺灣教育制度的學生,尤其是高中以前的
升學主義教育。雖然一直以來所有的人都給我很高的評價,也附帶
了很多的期望,但是我就是「不合模」。

國中到高中的這個階段,是我存在主義傾向發展得最快的一段時
間。透過文學、哲學的洗禮,讓我比同儕更早敏感到學校制度所施
予我們身上的對自由的壓迫,也讓我展開持續而消極的抗議。

從國中升學到高中的這個選擇其實是沒有選擇,我只是順從著父
母、老師、同學們所期望的方向隨著大家肩並肩一同前進,其中是
不帶有個人意識的。然而到了高中時代的我已經沒有這麼好騙了,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已經不再需要透過學校來傳授我知識,也不需要
藉由一張文憑的認證來做為往後謀生的依據,這些對我而言都不具
有真正的意義。

於是我打算念完高中,給父母一個交代,然後就開始自力更生,
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考大學、繼續讀四年書、拿文憑……這些事
就交給其他想這麼過的人去做吧。

聯考前一個月,我告訴我爸媽這個決定,他們當然是難以接受。
我爸是那種像陳水扁一樣從貧窮家庭長大,努力唸書進入高等教育
,憑藉著知識而成功的人。對這樣的人來說,缺乏學歷或是才識不
足的人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同時他們所定義的成功相信也與我
所謂的成功截然不同。而我媽則是從傳統農家長大,沒念過大學卻
對日常生活十分精明的保守婦女,所謂的「追求存在的意義」這樣
的話對她來說就跟拉丁文一樣難懂。

有趣的是我爸那種身為高級知識份子所帶來的自傲及優越,讓他
必須採取一種看起來開明而不勢利現實的態度,我想他應該好幾次
都因為必須保持這種開明形象而容許我一再做出不合他期望的決定
,並因此而感到挫折失望。

總之他向我強調,他並不是因為那張文憑的關係才希望我考大學
,同時他也了解並相信只要我願意,可以不用到學校也能學會我想
學的任何知識(這是我提到的不需要念大學的理由)。只不過他認
為,大學是一個有趣的地方,它的意義並不只在於它是個學校,如
果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經驗來看待,那麼不去體驗它其實是太可惜了
一點。

老實說,這個理由不錯,有點打動我,於是我提出問題:如果我
發現那裡還是一個我不想去的地方、不想要的經驗呢?我爸似乎看
出了轉機,馬上提出保證:只要你不想念了,可以立刻離開!

我盤算了一下,如此一來我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在剩下的不到一
個月的時間裡儘可能地念一點考試的書,然後如果有學校念,就再
花幾個月去嘗試一下,似乎沒有什麼損失,我就答應了。

在那之前,我的興趣始終不離動植物、天文、自然現象之類的科
學領域,因此如果是為了求得知識,我大概就會去填那一類的相關
系所了。正因為我從來沒有認真地把大學當作一個求知識或取得文
憑的跳板,也才在填志願的時候填上了心理學。

在那之前我可以說並不是個對心理學或對人有興趣的人,甚至因
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讓我不喜歡人類的許多作為,曾經有很長一段
時間我只想隱居起來,遠遠離開這個社會。

不過實在是因為大學裡有的科系太少,能幫助自我成長的更是鳳
毛麟角,在沒有選擇的選擇下,我只好挑了心理學這個看起來不算
太無趣,而且比較有可能幫助自己成長的科系了。

結果這個決定對我改變了很多,我不但念完了四年大學,還繼續
念了研究所。不過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對人的態度和看法,讓我有
了不一樣的視野,加上因為心理學本身就包含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
學的性質,也使得我的興趣大量地轉向人文,讓以前少讀的歷史、
哲學、人類學等學科滲透進我的生活。

總之,當初的決定改變了我預定的人生方向,成為我生命中轉彎
的角落。這不是單一的因素決定的,重要人物、巧合、選擇、一念
之差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造成了現在的我的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