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部張大春的小說共分四集,由時報出版於1999-2000年,不過第四集的份量其實相當於兩集左右,不曉得當初為什麼沒有決定出成五集多賺些錢....

簡單的說,張大春在這部小說之中以張大春為主角,使用第一人稱敘說這個自傳式的故事。大量揉合親身經歷以及使用高陽歷史小說的野馬式筆法,在故事主軸之外延伸出巨幅的典故考證以及相關的人物背景,企圖引導讀者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有根據的、是個確實存在的歷史。這種跑野馬式的筆法雖然容易遠離主題,而陷入層層疊疊無邊無際的相關與再相關之中,但我倒是不介意能從這些考據中獲取更多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掌故。當然頭一回看的時候很容易因為不停轉換時空而中斷原先閱讀的質感及連續性,不過只要緊扣住時空關係就不至於跟不上。

好,回過頭來說故事結構。小說本身並沒有依照事件發生的順序來展開,而是在幾個時代之間跳來跳去,不過如果我們以小說主角張大春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從他在輔大中文系修讀碩士班的時候,接獲一張字謎開始,從而涉入多年前老漕幫幫主萬硯方遭人狙殺的陰謀。而一旦深入了解這場陰謀,就不得不再涉入更多的陰謀,同時也隨著張大春的涉入,正反雙方潛藏在黑暗中的暴力團份子(其實就是那些所謂的江湖人物,也即是這部小說中的武俠成份)也隨之展開狙擊與保護的鬥智鬥力。

本書的人物時代牽連極廣,最遠可溯及清朝中葉的江南七俠,然後是承襲江南七俠的前輩江湖人物,再下一代則是與清末民初老漕幫人物過往的幫朋大老以及敵對的洪門系統哥老會人物,最後才是張大春這一代及其繼承者。

張大春是企圖寫出所謂的新武俠以對抗傳統金庸的武俠類型,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他確實塑造了另一種類型的武俠,不過基本上其實沒有跳出金庸的創意太遠,例如濟寧李氏的角色,其實就跟王語嫣若合符節,都是類似武學的收藏家、考古家一類。不過張大春以魔幻寫實的筆法將這些原屬於古代的武術、奇門遁甲講述得活靈活現,讓人不由得想去實地走訪小說裡所提到的場景以確定其真實性。

除了傳統武俠的元素之外,張大春以近代為背景,摻入了民國以來幫會恩怨的傾軋、情治系統與江湖人物身分的迷亂糾葛、國府政治權力運作的內幕,共冶一爐而鍛造出這樣一篇充滿考證史實的假歷史。再加上豐富華麗的有關醫學、星卜、書畫、烹飪方面的知識,提供了俠之所以為俠的獨特素養,也才得以滿足我們平凡人對於所謂的不平凡的一個寄託。

此外,張大春設計了一個牽連極廣、環環相扣的陰謀兇案,作為書中主角之所欲解答的最終謎底,從而經由一些草灰蛇線的線索追尋出事件背後的真相,並且藉由大量的字謎、機鋒大玩文字遊戲,不斷從既有的意義中解構再建構出嶄新的意義。不過略嫌薄弱的是整個事件必須藉由張大春這樣一個人才得以解謎的設計,讓人感到似乎不那麼具有說服力,分明李綬武、知機子等人都有能力早早解出謎團,卻非得藉由張大春公諸於世,這點是比較缺乏理性基礎的。

小說中有一段描述他因為躲避追殺而幾乎足不出戶,但又必須在這段時間中完成他預計三十萬言的碩士論文,在無法取得參考資料的情形下,他開始瞎掰各種引言出處,甚至以國小同學的姓名為古籍作者。我認為這是他對他自己寫這篇小說的一個自況,也就是那些考證或年代、參考書籍等等證據其實都是掰出來的,純粹是以文字在虛假跟真實之間遊走,完成他作為一個「大說謊家」的期望。

而在人物描寫方面,除了小說中的張大春本人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深刻的人性描寫,沒有內心情感的變化起伏,雖說這可能是作為一個並非全知全能的敘事者的敘事角度使然,然而張大春過去的作品也即飽受此一批評,指陳他無能嚴肅的寫出人性的深刻意義。不過我覺得他在描述自己對於孫小五的無能去愛與虧欠,事實上是面對自己感情的一個很貼切的描寫。還有對於與紅蓮那種純粹肉慾卻又蘊含愛情的複雜情感也隱隱可以觸動人心,可惜這部份並沒能在整個故事可負載的限度下多予以著墨。

透視張大春創作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我認為他自己在書中已經誠實的披露,請容我引述他書中的字句:「我的初衷只不過是想透過一部充滿謊言、謠諑、訛傳和妄想所編織起來的故事讓那些看來堂而皇之的歷史記憶顯得荒謬、脆弱……。」

最後摘錄書中的一段字謎:「小山重疊誰不語 相思今夜雙飛去鵲起恨無邊 痴人偏病殘 問卿愁底事 移寫青燈字 諸子莫多言謝池碧似天」。

這闕菩薩蠻表面上是一首艷詞,描寫愛情的思量轉折,可其中隱藏了一句隱語。小山重疊可視為一丘一山疊寫,於是成了個「岳」字;誰不語如果視為謎面,謎底可為子不語,於是得了個「子」字;相思今夜在古籍裡有「今夜相思應看月」之語,因此相思今夜即可看作是一個「月」字,但後段雙飛去意指將月字相疊,得一「朋」字,再連看「鵲起恨無邊」,鵲字無邊,可得「昔」字或「鳥」字,若與上段「朋」字相接,則可得一「鵬」字;痴人偏病殘,痴字的病字邊因殘拿去,剩下一「知」字;問卿愁底事,意指看「愁」字下半,即為一「心」字,連看「移寫青燈字」,將「心」字移寫到「青」字邊上,不就是個「情」字嗎?諸子莫多言,「諸」字去「言」,成「「者」字;謝池碧似天,「池」已謝當然池裡已無水,「池」字去「水」得一「也」字。

於是整篇菩薩蠻經由解構再建構變成了「岳子鵬知情者也」的一句線索,也才由此引出數十百年的糾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 的頭像
    jerry

    成為義大利古物修復師!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