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事實上我要講的還有別的部份
而且應該是比較重要的部份
只是因為邊講邊分心
到最後便因為心裡想著的另外一件事而偏離了主題

之所以詳述於我而言各種衝動的質地
其意義便在於必須將衝動本身解析出來
還原到它所應有的地位
才不致混淆了情感與認知的成份
而誤解了自己對客體的詮釋

白話一點說
如果不能明白自己想牽某人的手的感覺是來自於想讓並肩行走更愉悅的衝動
那麼很可能便會誤解此種感覺乃是來自一種「喜歡」或「好感」甚至是「愛」
並因此而試圖與此位某人建立一種特殊的關係
那麼此關係若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
便容易引出稍後而來的形形色色的煩惱與消磨
(好像沒有比較白話-.-a)

先講一個心理學的經典提問:先逃還是先怕?
吾人見一兇獸
必望風而逃
然吾人乃因心生畏懼致驅一肉身而走
抑或予心驚肉跳諸事記之一字曰「懼」?

(完全不知道我自己為什麼要把經典提問寫成非白話文)

我們會對身體的感覺和反應做解釋(事實上人對任何事都會尋求解釋否則便不心安)
於是遇見野獸時很可能先是身體本能地逃避
然後我們的意識再將身體所產生的各種反應(例如顫抖、心跳加快、體溫上升)
解釋成為「害怕」這一個情緒

Dutton和Aron在1974年完成了一項經典的實驗
他們安排了兩個不同的情境
第一個情境中有一位美麗的女助理在危橋的一端
要求經過這座橋的男性協助她完成一項問卷
問卷的內容是針對一些意義並不明顯的圖片陳述情節(看圖說故事)
女助理並且留下電話
說明若對實驗結果感興趣將可以透過這支電話找到她

第二個情境與前述完全相同
差別只在危橋換成堅固平坦的水泥橋

分析結果
第一個情境中的男性較容易在陳述的故事中加入「性」的想像
並且有較高的比例打電話給女助理(其實是想跟她約會)

研究者指出這是因為危橋危險的情境會引發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它可以解釋成是害怕
但似乎跟愛情或性激動的生理反應也相去不遠
所以也可以因為眼前所見美女而解釋成吸引力的結果
也就是這些男性因為危險的情境引發了生理反應
卻將此生理反應詮釋為是因為受到女助理的吸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重點來了!)
你想把馬子就要帶她去做危險的事 -.-a

話說回來
我們原先的主題跟這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卻更加複雜
畢竟上述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的是
你對生理反應的解釋(也就是情緒)跟實際引起該生理反應的刺激是會有出入的
而我們更進一步地要釐清
即使我們認為我們感受到的是喜歡、是愛
但其中究竟隱含了哪些成份?
這些成份又是源自於何處?

牽手就只是牽手
接吻就只是接吻
當你能夠找到關於這些行為不涉情感的衝動來源
就足以否證這些行為與情感的必然關係
而這絲毫無損情感的重要性與價值
只是它不再被象徵化地體現於這些被神聖、規範了的行為中
從而更純粹、更真實、更毫無疑惑

總之
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 的頭像
    jerry

    成為義大利古物修復師!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